您的位置:首页 >综合要闻简讯 >正文

杂诗十二首其二

《杂诗十二首·其二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。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“白日沦西阿,素月出东岭。”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象:夕阳缓缓隐没于西山之后,皎洁的明月从东边的山岭升起。这一句通过白日与明月交替出现的画面,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昼夜更替的自然规律,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、岁月如流的思考。

接着,“遥夜未及半,众星何历历。”漫长的夜晚才过了一半,天际间的繁星就显得格外明亮清晰。这里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远,同时也隐喻人生的漫长旅途中,充满着未知与神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诗人开始抒发内心的感受:“安得携手期,共此夜中席?”意思是希望能有知己相伴,在这寂静的夜晚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。这种愿望体现了诗人渴望人际交往、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状态。

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“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哀。”皎洁的月光洒在皑皑白雪之上,北风呼啸而过,带来刺骨的寒冷。这两句不仅勾勒出一幅寒冷荒凉的冬夜图景,也象征着诗人所处环境的孤寂与艰难。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,诗人不禁感叹:“运往无淹物,年逝觉已催。”岁月如同奔腾不息的流水,不会停留片刻;年华似箭,催促着人不断向前。这不仅是对自然法则的客观描述,更是诗人对人生短暂、青春易逝的深切感悟。

最后,“念此怀悲凄,终晓不能静。”想到这些,诗人内心充满了悲哀与惆怅,直到天亮也无法平静下来。结尾处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,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。尽管如此,陶渊明并没有因此消沉,而是选择回归自然,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,这也正是他田园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
综上所述,《杂诗十二首·其二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,展现了陶渊明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,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